今日新鲜事 - 发现热搜榜和排行榜

“考研热”下 为何放弃入学的研究生不在少数?

今日新鲜事 北青网 2023-07-05 11:33

 

毕业季接近尾声,许多大学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还有一些毕业生即将在暑期之后再次走进校门继续深造。近年来,虽然“考研热”持续升温,但是研究生“录而不读”的现象却也屡见不鲜。

2019年,苏州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发布消息称,该校68名2019级研究生因未按学校规定办理入学手续,经学校审议,按自动放弃入学资格处理。2022年,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公示了该校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引发热议。

如今考研“上岸”难度逐年增加,为何还会出现大范围“录而不读”的现象?新生“录而不读”又给高校招生工作带来了哪些影响?

“录而不读”现象成因复杂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考上研究生后又放弃入学的这部分学生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下很多学生只是将考研作为人生的一个选项,如果在考研的过程中有了更好的就业机会,他们可能会放弃就读。“这部分学生选择考研并非出于浓厚的学术兴趣。”高耀说。

放弃入学还有可能是因为学生对录取院校或录取专业不满意。随着就业和考研竞争的不断加剧,一些考生为了顺利“上岸”,会选择报考自己认为竞争不太激烈但并不是自己心仪的院校或专业。还有一些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学生在录取阶段被调剂到非全日制,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最后被录取,学生也有可能选择不入学。

“攻读研究生学位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有些学生考上后可能由于生活困难,无法承担研究生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而选择放弃读研。因此经费压力和时间成本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高耀说。

除此之外,突患疾病、遭遇家庭变故等不可控因素也可能使学生不得不放弃深造计划。“录而不读”的原因诸多,虽然许多原因能够被理解,但这种行为难免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到高校的招生秩序。

高耀表示,高校在研究生招生的过程中也会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经费来筛选和录取研究生,如果学生选择“录而不读”,高校投入的资源和招生指标都会浪费,影响研究生的培养效率和社会公平。如果一所高校“录而不读”的现象较为普遍,对该校的声誉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用人单位和其他教育机构会对这种情况比较关注,甚至对该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信誉产生怀疑。

除了给高校招生带来不便,高耀认为,放弃读研意味着学生有可能错失在专业领域内深入学习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会使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

多举措保障学生与校方权益

“录而不读”现象频发的同时,还有许多考生在调剂补录阶段也会被高校“放鸽子”。一边是被录取的考生放弃入学资格,另一边是想读研的考生“无学可上”,这样尴尬的情况发生,暴露出部分高校存在研究生招生政策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高耀认为,高校可以对招生政策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录取的学生与学校的要求和定位相匹配,还可以通过更加细致的审核材料、面试或采用其他评估方式来判断考生的适应性,从而降低录取后放弃入学或入学后再退学的风险。

高校也应当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向考生提供招生学位点的相关信息,包括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导师队伍、毕业要求等,以便考生在作出报考决定之前,能够全面评估自己是否适合报考,避免因信息差导致的“选择错位”。同时,培养单位在报考阶段要积极回应考生的疑问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作出决策。

“学校还可以主动公开各专业就业率、毕业率等方面的数据,让考生了解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前景和所选专业的就业市场需求。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让学生的报考和入学意愿更强烈。高校也可完善研究生招生补录机制,当有考生被录取后选择放弃时还能填补空缺,给更多学生继续深造的机会。”高耀表示。

此外,高耀提出招生单位应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尽早发现可能出现“录而不读”情况的学生,并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指导和支持。通过提供必要的帮助,可以为一些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避免学生放弃入学或退学。

文/沈唯

供图/视觉中国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