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 发现热搜榜和排行榜

反对“课间圈养”,让课间十分钟不再静悄悄,给孩子喘息的机会

今日新鲜事 搜狐教育 2023-11-02 17:26

 

大家还记得上中小学时,是如何度过课间十分钟的吗?跳绳、踢毽子、“斗拐”、丢沙包……肯定是满满的既视感。而最近,有不少家长反映,“课间除上厕所外,孩子都要待在座位上”;还有老师说,课间十分钟变成了“课间圈养”。一项调查显示,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

课间十分钟,教室静悄悄、操场空荡荡。课间本来就是孩子放放松、透透气、动动手脚的时间。把孩子“按”在教室里,既背离“双减”精神,也有违教育部有关规定。最关键的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近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这一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则视频里,课间10分钟期间,7成左右学生不出教室,即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调整呼吸的中场休息,何以如此紧凑?

最近,山西晋中一位老师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吐槽“课间圈养”现象: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偌大的校园空空荡荡……这种担忧很快引发了一些家长的共鸣。

早在2015年,人民日报就做过学校课间活动变“圈养”现象的相关报道。2021年4月,半月谈发文《只许喝水上厕所,神兽归笼如坐牢:课间10分钟,“野”点又何妨》,大量媒体和网友随之跟进,呼吁把课间还给孩子“透口气”。

课间十分钟,如何让学生玩得好?如何让家长更安心?学校要做好安全教育、拆除安全隐患,为孩子课间活动创造安全空间,还可以由老师带领孩子一起玩耍;职能部门则要做好监管工作,为学生减负、为老师减压。而咱们做家长的,也不要太玻璃心,孩子万一出现了磕碰,不必兴师问罪,应该理性维权。总之一句话,只要真为孩子好,方法总比困难多。如果你们有高招,请留言分享。

让孩子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这是大家共同的心声。那么,就把课间还给孩子,让孩子活动起来,让校园热闹起来,就像一首歌唱的,让孩子“握笔的手指摸一摸皮球,让快活的叫喊冲出喉咙”。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北正中心小学,学生课间练习国家级非遗井陉拉花舞蹈。张晓峰摄(人民图片)

当然,学校也有苦衷。孩子课间玩闹,一旦出现磕磕碰碰,老师难免忐忐忑忑;家长找麻烦,学校怕麻烦,为了减少步步惊心,索性把孩子“圈”得老老实实。对此,大家不妨相互理解,多一些换位思考。

真正值得重视的问题,是那些“消失不见”的课间十分钟。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家孩子处境相似:“10分钟里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不能去操场,不能上下楼,甚至不能出教室”,“课间有老师巡查,被发现在走廊上奔跑,要扣班级分”……这些有意无意的做法,让难得的放松只能“见缝插针”,把紧张的学习节奏直接“拉满”。

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弹簧如果长时间绷得太紧,就容易失去弹性、丧失活力。事实上,保障课间休息或者活动的时间,既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不管走出教室与否,在充足的、有保障的、没有压力的课间,自由活动大有裨益,既可以放松身心、保护视力,又能够联络友谊、培养交际能力,还有助于恢复注意力、提升下一节课的学习效果。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也的确有老师“有苦难言”。“学生在课间活动发生意外,家长会找学校或老师麻烦,甚至打官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心态,必然会对课间时间“严防死守”,“一刀切”成了简单且保险的做法。只不过,确保学校课间既“生动活泼”又“安全有序”,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底线要求。此前教育部颁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学校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与此同时,学校也不妨在注重防范风险、排除安全隐患上多下功夫,比如,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设置警示标志、购买责任险等,为孩子活动提供可靠的校园环境。

当然,也有不容忽视的更深层原因。有人就表示,“取消课间活动问题不大,节省出来的时间还能多看几页书、多做几道题”。对不少老师和家长而言,“分分必争”。在他们眼里,孩子要在分数上“争先恐后”,就要在时间上“争分夺秒”。这种观念,本质上还是教育功利性的表现。必须要明确的是,教育是一项立德树人的工程,既要注重开发智力、培育人才,也不能忽视发展身心、完善人格。“欲速则不达”,寄希望于靠课间十分钟来提高成绩,恐怕只会南辕北辙,最终适得其反。

“听那叮铃铃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来吧,来吧,大家都来活动活动,让我们那握笔的手指摸一摸皮球,让快活的叫喊冲出喉咙。”一首儿歌,万千童趣。歌曲里描述的场景,是许多人的温暖记忆。把课间10分钟“真正”还给孩子,“让疲劳的眼睛看一看蓝天,让紧张的大脑吹进清风”,或许这样孩子们才会跳得更高、喊得更响、跑得更远、成长得更好。这正是:课间十分,人生一世。循序渐进,方得始终。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红星新闻等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