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 发现热搜榜和排行榜

“没宿舍住”的真相是,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研究生

今日新鲜事 冰川思想库 2024-03-02 08:44

 

学生要直面真实的教育成本,高等学校没必要强调过多的公益属性、社会责任,让市场自由去决定人才配置、让人们自由去选择教育路径,而不是把“高学历”视作一种标配

撰文丨青柳

有媒体报道,如今“研究生多到无宿舍可住”,很多大学已经不再给研究生提供宿舍了。

这个问题几年前就已经出现,只是近些年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张越来越突出,变成了普遍问题。并且伴随着高校大基建的逐渐哑火,新校区趋于饱和,短时间内也看不到有什么解决办法。

可以想见的是,未来“租房上大学”有可能成为一种常态。

而更深一层想想,其实装不下研究生的何止是大学宿舍,社会也快装不下了。

01

大学宿舍有多挤?

据《经济观察报》不完全统计,已经公布2024年招生简章的学校中,就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一众知名高校明确不再给专硕生提供宿舍。

其中有好些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不提供宿舍了。比如,从2014年起,北京师范大学不为部分专业硕生提供宿舍;复旦大学在2019级的招生简章中就明确提出,不再给专硕生提供宿舍;华中科技大学也在招生简章中表明,2021级开始,只为专硕生提供一年住宿。

原因很简单,学校装不下了。

学校的老校区早就已经不堪重负,而前些年热火朝天的新校区和大学城建设,如今也开始见底。

以上海的松江大学城为例,建成已近20年,7所学校的学生都住在松江大学城的6个宿舍园区中,目前几乎全部满员。

而这背后,当然是异常火爆的研究生扩招。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为66.71万人,2022年,研究生招生人数扩至124.25万人,几近翻倍。2022年,我国在学研究生已达365万人,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盖房子的速度,显然赶不上招生的速度,久而久之,研究生甚至本科生没宿舍住,就开始涌现。

02

学校为了解决宿舍拥挤,其实也蛮拼的。

四人间改六人间,学生抽签,租其他学校的宿舍,给专业硕士一些补贴,都有学校尝试过。

这些当然有一定效果,比如复旦法学院就给没摇到号的专硕学生每月800元的补贴,共计10个月。这相对于几千块的房租来说,总归还是有点用处的。

但这不太可能短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宿舍紧张,未来“租房读研”大概率是一种常态。

有意思的是,一般学校压缩住宿,都是先从专业硕士开刀的,似乎这当中存在什么鄙视链。

究其原因,或许是专硕的定位和学术型硕士不同,是面向“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所以专硕整体的面貌会更“社会”一点,有的还有毕业时长、工作经验的要求,也就默认学生的经济条件会更好一点。

这当然不完全符合现实,专硕相当部分其实也是应届生。这也是为什么专硕分不到宿舍总能在互联网上掀起吐槽,他们似乎并没有因为“工作过”“有积累”而对租房成本云淡风轻。

大部分专硕也不过是应届生,或者是考研二战、三战乃至从学术型硕士调剂来的。

而这其实反映了某种更大的结构性反差:专硕原本是面向职业化路径培养的研究生,但事实上依然被学生当作学术型硕士的备选,二者在学生面貌(应届生为主)和学习目的(刷学历)上都没什么区别。

所以专硕生没宿舍住,似乎就成了问题,也掀起了讨论。如果按照专硕生原本的面貌,这是一个职业性的培养学制,和MBA之类没有太大区别,保姆式的宿舍本身就不是必须。

03

其实国外大学没有宿舍也很常见,别说研究生,本科生很多都没有。

当然有的学校也有宿舍,但宿舍也不便宜,有的甚至还不如租房有性价比。至于抽签、限期搬走云云,更是一种常态。

但舆论对这些并没有那么惊诧,早已视作正常。可是,在国内这一切似乎都变得不能接受,专业硕士也不行,为什么?

这或许是大学在国内有个保温箱的功能——它依然生长在基础教育的延长线上,保姆式的大学宿舍应当是其中的标配。

在大学这个空间里,学生是受到照顾的,生活成本是低廉的,饮食起居都是集体化的。哪怕大学生从年龄上已经成年,他们应当去面对真实的社会,包括真实的房租。

但长久以来,人们并不是这么看待大学和大学生的。大学生似乎还不是一个自由的、成熟的个体,相反,他们仍然被嵌入一种计划性的结构之中,他们的各种问题应当由“国家解决”。

这两天还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新闻,多所高校开学规范课堂礼仪:上课先起立问好,有的起立行注目礼。

看看,这就是很多学校的自我定位,大学生仍像小学生需要受到严格的纪律规训,他们并不是完整的个人,小学和大学在精神内涵上有某种内在的统一。

研究生的宿舍问题,也不过是这种思维的投射:学术型硕士也好,专业型硕士也罢,这都是国家培养的人才啊,怎么能没有宿舍住?

其实大学生、研究生,也可以是有着充分人生自主、自由意志的个人,他们应当综合评估自己的人生选择,承担学术追求的代价——比如房租。当然,这个观点恐怕不会那么受欢迎。

04

而这也造成了另一种倾向,即把大学工具化,作为平抑社会就业问题的一种方式。

近些年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很难说没有缓解就业压力的考量。而大学生其实也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信号,纷纷通过读研来逃避就业。

这和提供宿舍有某种逻辑上的同构——大学既然有某种保障性的内涵,那么当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功能,为社会分忧。扩招,就成了某种义务。

从现阶段看,研究生不仅大学宿舍装不下,社会也快装不下了。高学历低配的现象层出不穷,保安要求硕士、海归去考城管、名校毕业当赶鸟员、把学历改成高中找到工作等等,不断让人跌破眼镜。

这些,无论如何用自由择业、职业不分贵贱的角度去阐释,都掩盖不住其中的尴尬: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读个互联网人均看不起的文科还能说追求精神富足,读了个天天晃烧杯的理工科,难道是为了更好地端茶倒水?

当然,从绝对数字、人均学历上来看,中国的研究生数量也许不算高,但至少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确实已经容纳不下了。

住不下的宿舍,或许就像一个隐喻,中国经济也确实需要扩容、升级,才能安顿年年扩招的研究生。怎么做到这个,恐怕也会让人绞尽脑汁,但这就和许许多多的大学一样,是一个绕不过、年年都会出现的课题了。

这种时候,“出清”或许也是一个选项,让一切回归原本的面貌——学生要直面真实的教育成本,高等学校没必要强调过多的公益属性、社会责任,让市场自由去决定人才配置、让人们自由去选择教育路径,而不是把“高学历”视作一种标配。

搜狐网友3aqhl385llhk0:

一些小学校招老师都必须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和小学生研究微积分还是古代文学史?变态的教育
3月1日 13:04来自:四川

手机用户1885523:

教育商业化了,就不要立那个啥了!
3月1日 15:42来自:江苏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