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老人“双重照护”困境:退休生活比上班更累?
面对家庭“双重照护”重任,低龄老人退休后陷入新困境
《工人日报》记者 刘兵 报道
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不断提升,众多60岁至69岁的低龄老人在告别职场后,并未迎来悠闲的退休生活,反而迅速投身于另一场“战役”——他们不仅要照顾年迈的父母,还要协助子女看护年幼的孙辈。
这些低龄老人,家中既有“老老人”需要赡养,又有“小小孩”需要看护,成为了家庭照护的中坚力量。然而,这份重任也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王莲(化名),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的居民,自2023年退休后,便陷入了“两头忙”的境地。她不仅要照顾6岁的孙女和刚出生的孙子,还要料理83岁瘫痪在床的母亲。王莲坦言:“退休后比上班还累!”
在大城市,这种“双重照护”的现象更为普遍。北京市丰台区的宋康(化名),退休教师,同样面临着照顾高龄父亲和孙女的双重任务。他感叹:“退休后不仅要帮子女分担生活重担,还要照看年迈的父母,真是身心俱疲。”
据统计,我国80岁以上人口已达3580万,占比2.54%。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情况愈发普遍。然而,这种照护方式虽能减轻子女的压力,使高龄老人不离家,但也存在诸多弊端。特别是对于失能失智的高龄老人,他们的照护往往成为低龄老人的沉重负担。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需要照顾的失能失智老人超过4500万。长期照顾失能老人不仅让家庭关系、经济状况面临严峻挑战,更让不少家庭成员几近崩溃。
更为严峻的是,当前对于失能老人的相关补贴远低于物价水平,使得许多家庭难以承受照护费用。此外,3岁以下幼儿的入托渠道有限,价格也相对较高,进一步加重了低龄老人的照护负担。
为破解这一困境,多地正在推进3岁以下托育服务设施的建设,并探索高龄老人集中养老的模式。同时,专家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比例,加强居家设备的适老化改造,以延长老年人居家自理的时间。
“适老化改造可以通过安装防滑设备、扶手等措施,减少老年人因居家环境不适导致受伤的可能性。”成都市民政局养老服务智库专家郝勇表示,“这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还能减轻社会养老资源的压力。”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