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价值观导向问题凸显,如何规范引导成关键
近年来,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影视形式,迅速吸引了大量观众,特别是年轻用户和银发族的关注。然而,随着微短剧市场的蓬勃发展,一些作品在价值观导向上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金钱至上、不劳而获等扭曲观念,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和老年人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
安徽省宿州市的王女士发现,她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小瀚在观看微短剧后,竟然认为不学习也能取得好成绩。小瀚刷到的微短剧中,主角通过一本“考试秘籍”轻松逆袭,这种剧情让小瀚产生了学习有捷径的错觉。王女士及时纠正了儿子的想法,并告诉他这些剧情是虚构的,但她也意识到这类微短剧可能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不仅如此,一些微短剧还宣扬暴力复仇、婆媳大战、小三上位等低俗情节,严重违背了社会主流价值观。例如,某部微短剧中,儿媳被刻画成毫无理智的恶棍,婆婆则联手儿子打脸恶毒儿媳,这种剧情不仅缺乏逻辑,还加剧了婆媳关系的紧张。天津市河东区赵女士的妈妈迷上了一部关于中年阿姨离婚、女儿被拐的微短剧,剧中阿姨靠卖盒饭为生,最终嫁给首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种剧情虽然看着很爽,但传递的价值观显然与现代社会不符,容易误导观众对现实生活的认知。
受访专家指出,这些不良价值观的传播,对不同年龄段的受众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年轻人可能因此产生对财富、家庭、生育等问题的扭曲看法;银发族则可能因辨别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此外,微短剧中宣扬的金钱至上、不劳暴富等不良价值观,还可能影响受众在工作与生活中的正常心态,加剧社会认知割裂,引发群体对立。
为了规范微短剧市场,相关部门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文件。国家广电总局将网络微短剧纳入监管体系,并明确了微短剧的定义和监管要求。同时,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也发布了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然而,现实中上线的微短剧仍然存在大量价值观问题,反映出当前微短剧审核和监管方面仍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
为了依法规范微短剧,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引导,专家建议强化“促管结合”。一方面,应进一步强化对微短剧内容的引导,通过多种方式向优质内容倾斜。政府可以通过技术赋能、现金补贴、流量扶持等手段,引导社会资源向优质内容倾斜,激励创作者生产更多高质量作品。另一方面,要加强微短剧创作、审核或备案、传播、运营、反馈全流程管理和规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严格执行管理规范,依法依规处罚违法违规行为。
此外,提高受众媒介素养和审美水平也是关键。应通过宣传、教育等渠道,引导受众自觉抵制低俗内容,培养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习惯。平台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推荐优质内容、设置内容标签等方式,引导观众选择健康、积极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宣扬主流价值观并不会让微短剧失去“爽点”。事实上,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微短剧同样能成为爆款、广受好评。例如,《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拟人手法讲述文物回国的奇妙旅程;《锦衣巷》将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融入剧情之中;《东坡先生赶考记》则通过穿越剧情展现历史文化。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观赏性,还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