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疗辅助需谨慎:生病了问AI,误诊风险谁来担?
近日,一起“95后”新手家长因依赖AI问诊导致孩子病情延误的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AI医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随着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从AI癌症早筛到AI手术机器人,AI医疗正逐步改变着传统的医疗模式。然而,AI医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问题也随之浮现,误诊、漏诊等医疗事故时有发生,引发了舆论场的诸多追问。
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郑雪倩指出,AI医疗在疾病预测、健康管理、影像识别等领域已表现出色,能够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并为患者提供较为精准的医疗服务。尤其在基层或缺乏专家资源的边远贫困地区,AI医疗可以通过初步筛查和提供诊断参考,优化医疗资源分配,推动分级诊疗政策落地。然而,AI医疗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医生。
一线医务工作者对AI问诊的态度普遍谨慎。他们认为,AI问诊存在局限,只能作为辅助工具,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病史、症状等多种信息,并根据经验缩小范围下诊断。AI在慢性病随访、慢性病管理上还缺少些“人情味儿”,且缺乏人文情感交流,可能出现误诊、误治等问题。
随着AI医疗在全国逐步落地,相关部门也持谨慎态度,并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湖南省医保局、北京市等地禁止使用AI自动生成处方,以维护医保基金安全和患者权益。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也明确规定,人工智能不得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
受访专家表示,即便有AI的辅助,医生仍是最后把关人,如果医生利用AI诊疗出现误诊、漏诊等医疗事故,最终还是由医生承担责任。AI医疗存在较多法律风险和合规挑战,如医疗数据隐私保护、责任界定和相应法律纠纷的处理办法等。
为了平衡AI医疗技术创新与合规监管关系,专家建议应强化全流程的资质审查机制,确保AI医疗和AI处方各个环节的主体都有诊疗资质。同时,加强企业的自律与诚信机制建立,明确AI医疗产品的注册、审批、使用和退出流程,并加强对算法透明度、公平性、隐私保护等关键维度的评估与监管。此外,还应建立伦理审查机制,确保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符合伦理道德要求,并鼓励社会各界对AI医疗技术进行监督和评价。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