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添加”标签被禁!如何看懂配料表,确保饮食安全?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一项重要变动直指“零添加”——今后,食品包装上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词汇对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那么,“零添加”标签被禁后,我们该如何解读配料表,确保饮食安全呢?
为何要禁用“零添加”、“不添加”?
近年来,许多食品都打着“零添加”、“不添加”的旗号,利用消费者对“天然”食品的追求,以及他们对食品添加剂的抵触心理,来促销产品,并成功让消费者愿意为更高的价格买单。
然而,实际上,“不添加”仅仅是对生产过程的描述,它并不等同于食品终产品中的配料或成分含量。有些含糖饮料声称“不添加甜味剂”,却让消费者误以为产品中没有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更有甚者,一些产品声称不添加某种特定的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但实际上却使用了其他甜味剂作为替代,从而误导了消费者。
所谓的“零添加”,更多只是企业在商业营销中创造的概念,而非真正的安全标准。为了避免这种声称对消费者的误导,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标准实施后,预包装食品将不再允许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词汇。
“零添加”食品的安全隐患
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的感官特性、延长保质期或实现其他特定功能而添加的物质。它们的使用受到严格监管,且都经过安全性评估和测试。
相反,“零添加”食品并不代表更安全,反而可能带来更多风险。例如,不添加防腐剂的食品更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导致食品变质。同时,“零添加”食品往往将防腐责任转移给了包装技术和储存条件,一旦开封,食品很容易变质,威胁饮食安全。
此外,“零添加”标签还可能让消费者忽略食品标签上更重要的信息,如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部分食品虽然标注了“不添加色素”、“零防腐剂”,但可能含有高盐、高糖或高脂肪成分。
如何看懂食品配料表,吃得更安全?
要想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正确阅读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食品标签信息是关键。以下是一些建议:
- 查看配料顺序:配料表中的成分是按照加入量的多少进行排列的,前三位通常是食品的主要成分。
- 判断配料表的简洁性:配料表越简短越好,成分多说明该食品或饮料经过了深加工。
- 识别添加剂和防腐剂:注意配料表中是否含有添加剂和防腐剂,以及它们的含量是否超标。
- 注意特殊成分:如果对某些食物过敏,要特别注意配料表中是否含有过敏原。同时,建议选择反式脂肪酸含量低或“0”的产品。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消费者,真正需要关心的是食品添加剂是否为食品和卫生主管部门认可。判定一种食品是否安全,首先要看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不要被“零添加”轻易忽悠。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