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合伙人张涛回应质疑:未搞饥饿营销,服务器容量有限
在DeepSeek之后,国产AI领域再掀波澜。3月6日凌晨,中国AI团队Monica重磅推出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体产品Manus,并在GAIA基准测试中斩获SOTA佳绩,性能超越OpenAI同层次大模型,迅速引爆科技圈。
然而,Manus的火爆也引来了一些质疑。由于其采用邀请内测机制,导致多数用户无法亲身体验这款AI Agent的创新魅力,被业界质疑为“饥饿营销+套壳炒作”。面对舆论压力,Manus AI合伙人张涛近日两次出面澄清,表示团队从未投入任何市场推广预算,邀请码机制实乃服务器容量有限之下的无奈之举。
那么,这款备受瞩目的Manus究竟是何方神圣?
据Manus团队介绍,该产品是一款真正自主的AI代理,能够轻松应对各类复杂多变的任务。与传统AI助手相比,Manus不仅能提供智能建议或答案,还能直接交付完整的任务成果。无论是旅行规划、股票分析,还是PPT制作、财报分析,用户只需输入简单提示指令,Manus便能迅速提交一份接近实用状态的规划报告或文档内容。
Manus的发布,让一些媒体兴奋不已,将其誉为“AI Agent的‘GPT时刻’到来”,直言其炸醒了整个AI圈。然而,由于产品处于内测阶段且采用邀请码制度,导致许多用户无法亲身体验,从而引发了大量质疑声音。有媒体人指责Manus搞饥饿营销,铺设大量市场营销费用,邀请科技媒体和KOL转发点赞。
面对质疑,华泰计算机团队等券商平台则迅速推出解读报告,指出Manus AI作为全球首个通用Agent产品,有效解决了Agent交互过程中的规划、自主、准确等核心问题,有望加速Agent生态的延展。这一系列炒作之下,A股市场AI智能体概念股集体涨停,资本市场一片狂欢。
在舆论热潮的两极分化中,Manus AI合伙人张涛不得不在社交平台回应质疑。他表示:“我们从未开设任何付费获取邀请码的渠道,也从未投入任何市场推广预算。内测期间系统容量有限,我们将优先保障现有用户的核心体验,并逐步有序释放邀请。”他还进一步解释称,团队完全低估了大家的热情,一开始的初心只是分享一下在探索agent产品形态过程中的阶段性收获,因此服务器资源完全是按照行业里发一个demo的水平来准备的。
同时,也有拿到邀请码的内部人士在实测后对媒体表示,市场对Manus的评价目前看来均不够全面,还需要时间来验证其真实性能。他们希望用户能够给予Manus更多的耐心和支持。
公开资料显示,Manus背后的初创公司为BUTTERFLY EFFECT(蝴蝶效应),该公司在2024年秋天完成了A轮融资,并已获得多家头部基金的投资。其创始团队包括肖弘、季逸超等连续创业者,他们在AI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实力。
在与媒体的沟通中,有AI圈人士表示,Manus的爆火其实反映了大众对于以Manus为代表的这一类AI Agent产品的期待。在DeepSeek出圈后,国内对于AI大模型底层优化层面的信心逐渐恢复,而Manus的出圈无论是营销还是产品形态上都满足了大家的这种期待。
此前,业内便已纷纷预测2025年将成为AI Agent商业化应用元年。在DeepSeek爆火之后,谁能基于这些模型能力打造出下一个超级App、超级Agent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Manus的出圈无疑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期待。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