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确诊之路:2000万患者平均耗时4.26年,如何照亮他们的希望之光?
在病痛与挑战中挣扎,罕见病患者确诊之路漫长而艰辛。据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已知的罕见病种类超过7000种,患者总数超过3亿人,而在中国,这一数字也达到了近2000万。然而,这些患者平均需要4.26年才能得到确诊,确诊之路充满了曲折与不易。
洋洋,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他的故事是无数罕见病患者家庭的缩影。2023年底,洋洋在长春突发急症,生命垂危。经过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疑难罕见病诊治中心的紧急救治与基因检测,他被确诊为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这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代谢病,死亡率极高。确诊后,洋洋经历了两次肝移植手术,一家人的生活也因此陷入了无尽的奔波与挑战。
罕见病之所以“罕见”,不仅在于其发病率低,更在于其症状多样、不易诊断。许多患者在确诊前曾被误诊,甚至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李强和张梦洁的故事同样令人揪心。李强曾误以为自己得的是糖尿病,直到医生发现他的血钾偏低问题,才最终确诊为Gitelman综合征。而张梦洁则因全身无力多次就医,直到2017年才在北京的医院确诊为脊髓性肌萎缩症。
面对罕见病的挑战,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疑难罕见病诊治中心应运而生。该中心不仅为患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还通过开设疑难罕见病门诊、组织大型门诊MDT会诊等方式,帮助患者早确诊早治疗。截至目前,该中心已接诊千余名患者,为许多家庭带来了希望与光明。
然而,罕见病的治疗之路仍然充满了挑战。由于患者基数小、市场需求有限,许多治疗药物研发困难且成本高。张梦洁需要注射的特效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一针就要70万元。幸运的是,随着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地,越来越多的罕见病患者能够享受到医疗救助和优惠政策。吉大一院还为经济困难患者提供了医疗救助和全流程个案管理模式,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了更多的温暖与关怀。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