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给空间站穿上"铠甲"?空间站为何需“披甲”?揭秘安装过程有哪些挑战
自神舟十七号任务以来,我国空间站已圆满完成了6次舱外维修试验任务。那么,究竟为何要给空间站穿上这层“铠甲”——即安装维修防护装置呢?在安装过程中,又遭遇了哪些新的挑战?让我们一探究竟。
在地球轨道上,空间碎片如同无数的“隐形杀手”,时刻威胁着空间站的安全。一旦这些碎片撞击空间站,可能导致泄漏等严重后果。为了应对这一威胁,科技团队不断优化应急处置方案,使得航天员可用于应急处置的时间相较于空间站运行初期提高了整整5倍,空间站与航天员的安全性也因此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中国空间站,针对空间碎片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被动防护、主动规避以及应急处置三种。其中,被动防护就是在舱外安装专门的防护装置,以抵御微小碎片的撞击。虽然一些防护设施在发射前就已经安装完毕,但鉴于当前空间碎片空前密集的恶劣环境,从神舟十七号乘组的第二次出舱活动开始,航天员还需要在舱外对装置进行维修,以进一步确保空间站的安全。
在安装防护装置的过程中,航天员需要与地面进行多次协同确认。在收到地面的口令后,航天员才会开始安装工作。安装完毕后,天地之间再次协同确认安装结果状态正常,确保防护装置能够起到有效保护空间站外部电缆和管路的作用。
截至目前,已有8个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进行了18次出舱活动。随着空间站舱外设施设备的不断丰富和防护设施的不断完善,航天员的舱外工作对于空间站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营以及降低碎片和流星碰撞的危险系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