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犬纠纷频发,如何破解“狗趣”变“狗患”难题?社区养犬纠纷不断到底怎么解?
随着宠物数量的快速增长,宠物经济蓬勃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养犬纠纷也日益增多。近日发布的《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宠物犬数量已达5258万只,宠物消费市场规模更是突破3000亿元。然而,违规养犬、遛犬不拴链、犬只随地便溺等不文明行为,却成为了社区矛盾的焦点。
在北京、宁波等多个城市,因养犬而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有的小区居民因违规养大型犬而多次报警,有的则因遛犬不拴链导致犬只伤人或引发交通事故,更有甚者,因矛盾激化而采取投毒等极端手段。这些事件不仅给社区居民带来了安全隐患,也影响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多地已出台养犬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旨在规范养犬人的行为。然而,在实践中,违规养犬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对此,受访专家建议,应充分发挥基层社区的力量,通过社区自治实现养犬事务自我管理,自觉文明养犬。
在北京市某高端小区,居民赵女士无奈表示,小区内有上百只犬,各种纠纷时有发生。为了规范养犬行为,小区内设置了多块告示牌,提醒居民文明养犬。然而,仍有部分居民违规养大型犬,或遛犬不拴链,导致邻里纠纷不断。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宁波市某小区。调研员严向红表示,她所在小区养犬矛盾最突出的是居民在地下车库遛犬。这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影响了车库的环境卫生。此外,还有居民因养犬人不拴犬链、犬只随地便溺等行为而苦恼不已。
面对这些问题,社区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李凌指出,解决社区管理养宠物的难题,大方向是通过社区共治发布文明养犬公约,核心是实现养犬人文明养犬,关键点则是改变少数不文明养犬人的行为。他建议,社区应邀请相关利益主体代表参与协商议事,共同制定文明养犬公约,并通过宣传教育、增设宠物活动区域等方式,增强居民的文明养宠意识。
同时,地方制定的养犬规范也应严格执行。对于违规养犬且拒不改正者,应依法进行处罚或没收犬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建顺表示,养犬规范是社区治理养犬问题的制度保障,必须严格执行。他建议在国家层面针对养犬制定专门的行政法规,为下级政府提供足够的执法依据。
此外,社区还可以提供细微的服务,如主动送上犬链、设置犬只撒欢角落、辟出专门供犬只便溺的地方并及时填埋等,以拆除各方之间的心理藩篱,形成文明养犬的氛围和共识。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