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黄谣与性骚扰同罪!谣言对受害者的伤害不可小觑
近日,一起地铁猥亵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而随之而来的“造黄谣”现象更是令人愤慨。4月8日,上海地铁1号线列车车厢内,41岁的男子姚某因猥亵女乘客被周围乘客扭送至公安机关,并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然而,4月10日,网络上却流传出所谓“猥亵事件反转”的谣言,声称姚某与被害女子相识,猥亵行为是双方提前约定,甚至污蔑受害者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
4月11日,上海轨交警方迅速辟谣,指出36岁的男子杨某为博取关注,编造不实信息并发布在网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目前,杨某已被抓获,并将面临法律的严惩。
这起事件不仅让受害者遭受了身心双重伤害,更让公众对地铁公共安全产生担忧。在案件备受关注之际,杨某的谣言无疑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严重误导了公众舆论,使得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如何防范地铁色狼——被流言和猜测所掩盖。
造黄谣与性骚扰一样恶劣,都是对受害者名誉的恶意诋毁。性骚扰是直接的身心侵害,而造黄谣则如同暗箭伤人,让受害者在名誉上遭受重创。如果谣言得不到及时澄清,就会像病毒一样迅速扩散,导致受害者遭受误解、歧视和排斥,甚至无法正常生活。
更为严重的是,这类谣言不仅消解了见义勇为者的正义感,还助长了“受害者有罪论”的歪风,让性骚扰维权变得更加艰难。在性骚扰案件中,受害者往往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站出来指认,而谣言则让她们的伤口再次被撕裂,让更多潜在受害者因恐惧舆论反噬而选择沉默。
值得庆幸的是,这起猥亵案在地铁方和警方的及时介入下,很快还原了事实真相。杨某编造的谣言也迅速被戳破,他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法律代价。然而,这起事件也暴露出网络谣言的滋生蔓延问题。在警方已明确通报的情况下,谣言仍能在短时间内传得沸沸扬扬,反映出部分网民对待网络信息不够理性,平台对争议性内容的审核存在漏洞。
为了杜绝谣言害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违法成本,缩短处置周期,让造谣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另一方面,平台应设置更高的审核门槛,阻止争议性信息在真假未明时迅速传播。同时,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应成为信息传播的“守门人”,在转发信息前多一分求证意识,在情绪被煽动前多一些冷静思考。
更深层次地看,全社会应树立尊重和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筑起坚固的文明底线。无论是实质性的性骚扰还是语言暴力的造黄谣,都是对他人人格尊严的践踏,都不应该有任何生存空间。唯有让造黄谣者像性骚扰者一样人人喊打、必遭严惩,才能守护女性的安全感,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