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式消费陷阱频现,如何避免“刚充值就闭店”的尴尬?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领域频繁曝出商家“爆雷”事件,一些商家利用预付卡套现后“跑路”,让消费者损失惨重。面对这种困境,消费者应该如何避免“刚充值就闭店”的尴尬呢?
以重庆市渝北区一家名为“韵瑜伽”的健身馆为例,该店在2024年7月突然以“装修升级”为由关门歇业,导致54名消费者共计27万余元的预付款无法退还。消费者张女士表示,自己在该店周年庆优惠活动时充值了一笔钱,没想到几天后店里就通知要装修,之后就再也联系不上人了。原来,早在2024年2月,该公司就通过简易程序注销,这意味着经营者至少提前5个月就做好了闭店跑路的打算。
针对这种预付式消费陷阱,消费者应该如何防范呢?首先,消费者在充值前要充分评估自身的实际消费需求和商家的信誉状况,多方了解商家的营业执照、经营年限等经营情况。其次,消费者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商家是否存在经营异常情况,以避免陷入商家的陷阱。
此外,消费者在面对商家的推销话术时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要被所谓的“优惠活动”所迷惑。一些商家会利用虚假繁荣诱导消费者充值,或者通过“装修升级”等障眼法金蝉脱壳,转移资产、逃避债务。因此,消费者在选择预付式消费时,一定要谨慎选择商家,避免落入陷阱。
如果消费者已经遭遇了预付式消费陷阱,应该如何维权呢?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经营者出现重大经营风险时,应当停止收取预付款;经营者决定停业或者迁移服务场所的,应当提前告知消费者,并退还没有消费的预付款余额。消费者可以通过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消委会投诉举报,或者向法院申请采取诉前保全、诉中保全等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预付式消费虽然具有价格优惠、付费便捷等特点,但也存在着诸多风险。消费者在选择预付式消费时,一定要谨慎选择商家,避免落入陷阱。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维权意识,一旦遭遇陷阱,要及时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