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生”正式上岗,医疗领域将迎来哪些变革?
近日,多家医院宣布将AI医疗技术引入诊疗场景,引发广泛关注。“AI医生”的到来,将为医疗领域带来哪些新变化?它真的能辅助医生看病治病吗?
日前,全国首个“AI儿科医生”在北京儿童医院正式上线。这位虚拟世界里的“儿科专家”,主要扮演两个角色:一是作为专家的临床科研助理,帮助医生快速获取最新科研成果;二是辅助医生进行疑难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月20日,一场特别的会诊在北京儿童医院举行。多位知名专家与“AI儿科医生”共同为10名患儿进行疑难病多学科会诊。工程师将患者的病历资料输入大模型中,“AI儿科医生”迅速给出了治疗方案,与专家组会诊结果高度吻合。有时,它还会根据病例报告中的单项指标,为治疗方案提供特别提示。
与通用AI大模型不同,医学专业领域的大模型需要更多维度的精准数据支撑。为此,北京儿童医院将300多位专家的临床经验及数十年高质量病历数据整合进大模型中,让“AI儿科医生”更加专业、准确。
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表示,研发儿科AI医生的初衷是实现“双医生制”,让AI成为医生的辅助和朋友,共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还有一项重要功能是预判。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人员正在利用AI技术进行三维步态评估,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神经系统疾病。这套系统已完成10多万例神经功能检测,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除了辅助诊断和治疗,AI还在康复医疗、心理咨询和教育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杭州,外骨骼机器人正在帮助残障人士进行康复训练;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小六”机器人已经能够判断用户在认知、情绪等方面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
同时,AI也正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在北京市宏志中学,学生可以通过AI大模型在“心语小屋”里大胆说出心里话;在湖南省长沙市湘江新区莲花镇中心小学,心理教师利用AI互动测试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
那么,“AI医生”未来还将应用于哪些场景呢?去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发布了《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列出了84个典型应用场景。其中,“智能”和“辅助”成为高频词,体现了AI在技术层面的价值和在医疗领域承担的工具性角色。
然而,医生们也强调,虽然AI可以在一些场景和环节辅助医疗,但医生面对复杂病情的综合判断和经验积累以及面对面的人文关怀,是AI无法替代的。因此,在未来的医疗发展中,AI与医生的结合将是必然趋势,共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